秧歌舞有什么特点和风格 秧歌主要有三大文化特点

秧歌舞有什么特点和风格?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

  秧歌舞有什么特点和风格?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关于秧歌舞有什么特点和风格以及秧歌舞有什么特点和风格,秧歌舞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秧歌舞有什么特点呢,秧歌舞的特点是什么,秧歌舞的由来和特点等问题,农商网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生活知识:

秧歌舞有什么特点和风格

秧歌主要有三大文化特点

  一、东北大秧歌的历史渊源

  杨宾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到关外宁古塔地区考察民风,编著《宁古塔诗杂》突出述说了关外满族秧歌的存在与演唱现场,其诗句:“夜半村姑著绮罗,嘈嘈社鼓唱秧歌,汉家装束边关少,几队童儿簇拥过。”

  在《上元曲》中说:“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已。”

  杨宾在《柳边记略》中又说:“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中一人歌,众人皆‘空齐’二字和之,谓之曰空齐。”

  二、东北大秧歌的文化底蕴

  (一)东北大秧歌的民俗风情

  东北大秧歌如今已是逢年过节必有的民间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是东北秧歌大显身手的时候。就其舞蹈而言,重点在一个“扭”字,所以俗称“扭秧歌”。

  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尽情扭跳。在表演过程中,乐手们常常即兴发挥,使乐曲的变化丰富多彩。演奏的方式出现很多超人绝技,有的唢呐艺人能一人演奏5支唢呐,致使场子气氛极为热烈。”

  (二)东北大秧歌中萨满文化的体现

  1、从早期秧歌典型人物角色扮相看其满族秧歌文化特征

  典型人物叫“克里突”,也称“外鞑子”。涂黑脸,头顶扎抓髻小辫,他反穿皮袄毛朝外,下穿花裤,斜挎串铃,手里拿一鞭子。以此甩出各种声响,帮指挥队形变换。从其角色功能、化装、道具等方面分析,这是极典型萨满文化遗存。面部涂黑与萨满祭祀前脸涂黑,男扮女装相同,头顶系抓髻与萨满发辫通天观念一致。其反穿皮袄毛朝外和萨满神帽、神衣、神裙多条皮带装饰寓意神鹰观念相同。串铃和鞭子均是萨满祭祀跳神法器。

  综上这一角色是全方位北方满族等萨满文化载体,是研究满族秧歌的“活化石”。

  2、从秧歌走大场(走花场)可看其满族等族人文化传统

  满族秧歌人数多者以三百人组成队,这是满族军事组织文化史遣存。并在此基础上秧歌队又以诸多军事布阵法中演化出满族秧歌中的几十种“走阵花样”,如“六合阵”、“八卦阵”、“十字阵”、“葫芦阵”、“蛇脱皮阵”、“八面阵”、还有“盘肠大战”、“十字盘旋阵”等,这是满族秧歌中极珍贵历史文化,在满族民间补绣品中都有较多图画遗存,这些阵法图形随着时间流逝历史变迁,这些花样逐渐简化,但其主要特征仍然在东北各地区大秧歌中有遗存。

  三、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征

  东北秧歌在表演上和扭法上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媚、逗、浪、良、俏五个字。东北秧歌以“稳中浪、浪中民、良中俏”为主题风格,它主要表现在女性和男性两方面的特点。

  (一)女性风格特点

  1、动态的'“根元素”(基本动律、基本步伐)提取

  以“根元素”为核心的动作的训练层次及可变性,探究各种可能的延伸角度以丰富的训练组合,尽力拓宽动作的可舞性,强调并注重动作的过程展示,发力提示,重视“点”与“点”之间的“线”,以强化“韵”的到位。

  2、注重心态体征的提示,强调“以情带动”

  现在的东北秧歌在地秧歌及高跷秧歌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目前课堂上的东北秧歌是徒步做的,体现为“良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中心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以及“出脚急,落脚稳,慢移中心”的步伐要点。

  3、以“根元素”为依据,探索、出新,扩充民间舞的表演流动空间

  比如在手巾花的训练中,为强化、烘托东北秧歌火爆热烈的艺术气质,在基本动态及心态“恒定”的前提下,加强手巾花技巧训练的内容,从而扩大这一道具的使用范围,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加了表现力。

  (二)男性风格特点

  以“扭”、“稳”、“浪”为主体,强调逗眼的情趣与洒脱及豪放的阳刚个性。

  1、动态体现

  (1)扭秧歌。“扭,有“扭腰”之意,即扭在腰“眼”上。

  (2)扭中稳。是指流动中的“稳”,即流动中的动作突然静止,它不是绝对的静止,应是这一动作的延续和下一动作的起式。

  (3)稳中浪。是指一种身体动态和情感高度合一所达到的“浪”的境界,带有狂放不羁之意。

  2、情态体现

  逗哏,是指动态中的情感部分,但它必须与动作完美合一。逗哏能传情达意,更能自成“别”趣,还有“丑态和傻态”之意,即东北人特有的情趣。

  3、洒脱豪放的阳刚个性

  主要是指东北秧歌中的一些大气、夸张和倔强的动态。如:头跷步、顿步、朝阳步的慢板等步伐及与之协调配合的舞姿动态变化。准确把握住这一点,才能不缺遗憾地展现关东大汉的风采。

  (三)东北秧歌中“形”与“神”的和谐结合

  著名京剧教育家钱宝深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他说:“开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当形、劲、心意融汇贯通于一体之后,从而进入到一个更深的艺术境界,即“无形者”,那即是真正的“形神统一”、“无迹可寻”了。这正是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的真正目的所在。

  东北大秧歌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从理论方面对历史和社会大背景下的东北秧歌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既可以使东北秧歌具有一定的普遍理论解释,又可以使东北秧歌在文化风格与东北民俗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被传承,促进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秧歌舞有什么特点和风格

  1、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

  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

  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重要

  2、各地的秧歌一般以秧歌舞队为主要形态,舞队人数少则十数人,多时达上百人扭秧歌,既有集体舞,也有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手绢、伞、棒、鼓、钱鞭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吹打乐器的伴奏下尽情舞蹈。

  各地秧歌的舞法、动作和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雄浑,有的柔美俏丽,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秧歌的起源,汉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是什么?

  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

  1、舞蹈形式多样化

  东北秧歌的舞蹈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舞蹈表演风格,可以划分为三类:地秧歌、寸跷和高跷,地秧歌不受表演场地和群众年龄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舞动起来。

  地秧歌的舞蹈服装设计简单,颜色鲜艳,腰上系着鲜亮的彩色绸子。

  寸跷秧歌主要是在表演者的脚上装上矮跷,大约有五寸,由木头制作而成,并以长裙遮盖。

  高跷秧歌,最具有代表性,也最能体现东北秧歌的艺术特色。

  舞蹈表演者脚上踩着长跷,穿着夸张的长腿裤子,舞蹈起来摇摇晃晃,生动有趣。

  2、舞蹈审美多元化

  东北秧歌的审美多元化主要集中在视觉审美和心理审美的双重体验上。

  在秧歌舞蹈服装和道具方面,女舞蹈表演者的服饰颜色亮丽浓艳,搭配协调,夹袄配长裙,头上配有冠状头饰,给人以醒目的美感。

  男舞蹈表演者的服饰颜色统一,夹袄配长裤,头上戴着毡帽,增强了人物的视觉感。

  3、舞蹈表演生动化

  东北秧歌表演的生动化概括为“稳、艮、浪、俏”,所谓“稳”,主要是指舞蹈表演者的舞姿要保持扎实的稳定性,每一个舞蹈动作都非常饱满。

  所谓“艮”,主要是指东北秧歌自身所散发出的一种特有的艮劲,这主要表现在舞蹈表演者对舞蹈动作力度的把控上。

  所谓“浪”,这主要表现在舞蹈表演者的身体动态上,用变幻的舞姿和生动的表情去抒情达意。

  所谓“俏”,主要表现在舞蹈表演者的情感表达中,在秧歌的扭动过程中,呈现出东北秧歌的俏皮和欢快。

  4、东北秧歌在风格上既有爆、泼辣的特点,有稳静、幽默的特点。

  动作既哏俏,既稳浪(浪,即欢快俊俏之意),且稳中有浪,浪中有稳,刚柔结合,不能扭扭捏捏缠绵。

  5、东北秧歌乐的传统乐曲分丰富。

  其美学原则可三个字加以概括,即‘顺”、“活”、“韵”。

  “顺”意为通顺。

  旋律的各种变化,乐曲的连接,调性、调式的变换都要“顺”。

  “活”即要具有度的即兴演奏的能,使乐灵活多变。

  “韵”即韵律感及风格味道。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30457012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